“少生病”比“治好病”更重要
一提起生病,老百姓最怕的就是恶性肿瘤、脑卒中等要命的大病,但得了高血压、脂肪肝等慢性病,总觉得事儿不大,反正得这些病的人现在多着呢。岂不知,这些慢性疾病不仅是重大疾病的端口,更是现在老百姓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加剧等,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确诊的慢性疾病患者已达2.6亿人,其中糖尿病患者就有9240万人,也就是说,每10个中国人就有1个人得了糖尿病。同时,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致残致死率高,如果再不全民总动员共同抵御慢性病,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个人都将难以承担随之而来的高昂负担。
治好病不如不得病、少生病、晚得病,大量的国内外经验都已经证明,无论是慢性病还是传染病都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尤其是面对我国慢性病的井喷,埃博拉、登革热等传染病的全球传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理念更加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了。然而,预防为主已经说了很多年,成效为什么并不明显呢?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大多数老百姓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从贫困到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先富起来,对大家伙儿似乎更重要。除非已经生病,大多数人往往意识不到健康的重要。由于在那个阶段,国家财力也有限,对于疾病预防体系的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对公立医院长期补贴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和过度市场化运作,都使得预防医学这一并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收益的工作,被放在了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大医院工作的次要地位。
要实现预防为主,让老百姓尽量少得病,政府首先要切实履行责任,在国家财力增强的情况下,对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投入须及时跟进,打造一支兵强马壮的疾控队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各级医疗机构也要承担更多的公共卫生职责。
应该看到,已经开展了5年的新一轮医改,着力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投入和人才培养,使得基层已经初步具备了全面履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的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已经在多个省份普遍开展,很多县级医院开始设置公共卫生科。
在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过程中,大型公立医院也将会逐渐腾出手来,开展慢性病相关信息登记报告,提供慢性病危重急症病人的诊疗、康复服务,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技术指导,畅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
还有,慢性病的防控更多的还要靠咱们老百姓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为了不得病、少得病,大家伙儿的防病理念、健康意识和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和毅力至关重要。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应该在社区医生上门服务时多一分耐心和信任,是不是应该每年坚持定期体检,做菜的时候少放一勺盐、少放一点油,在节假日的时候多出门散散步,在身边人吸烟的时候勇敢地说一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