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鸿资本孔强:三大切入点布局数字医疗
国内移动医疗产业自2012年开始起步,经两年的发展迎来了资本的青睐。如何以互联网手段撬开医疗这一特殊行业的链条?证券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秉鸿资本创始合伙人孔强,在对话中,孔强详细解读了数字医疗领域的潜力和风险,并阐述了秉鸿资本的投资逻辑。秉鸿资本管理团队组建于2008年,是一家对数字医疗、健康服务、移动互联网投资颇有建树的创投公司。据了解,秉鸿资本投资了尚奇浩康、安华亿能、至诚悠远等十余个数字医疗项目。 从病人、医生和医院切入 证券时报记者:在数字医疗领域,秉鸿资本的整体投资思路是怎样的? 孔强:数字医疗行业,就是以互联网技术完成医疗行业信息化改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在国内医疗体制正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向这个领域渗透,数字医疗行业未来将产生非常多的机会。但医疗行业因其资源的独特配置,有较高的行业门槛,所以纯互联网思维的项目不一定跑得出来。 我们在数字医疗这块成立了专门的创投基金,近一年多时间投了十余个项目,主要集中在早中期阶段,已投项目有数家在进行后续融资,估值较当初进入时有3至4倍的升值。 秉鸿在数字医疗领域的投资布局包括三类项目的投资。第一类以病人为切入点的健康管理平台,通过结合移动医疗设备,采集病人的健康数据;第二类以医生为切入点,通过聚集医生资源,包括普通医生和专家级的医生,打造问诊平台;第三类以医院为切入点,从物料管理、器械管理、药品供应链等方面帮助医院进行信息化升级。这几个领域的侧重点非常不一样,关键要抓住每个领域的核心要素。当然这些领域互相之间也有交集,比如医生和病人之间就是有交集的。 沉淀的数据是价值所在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健康类智能硬件创业项目非常多,同质化也比较严重,秉鸿资本怎么看、怎么投? 孔强:过去买这些医疗器械的人是谁,厂家不知道,买完硬件就不相往来了。对病人来说,离线的诊疗设备只能测数据,但不能上传数据,无法形成连贯的跟踪记录。而现在的移动诊疗设备,可以进行随身、及时的诊断,同时积累数据,帮病人建立健康履历。这些健康管理平台是作为工具切入市场的,但我们更看重后台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一定能马上获得价值,但针对用户身体状况建立一个样本,对病人的病情分析,以及医生的学术研究都有价值。未来还能和诊疗机构、保险机构等合作,构建生态系统,所以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非常大。 我们投的移动诊疗设备不同于电子消费产品,这些产品都有医疗器械证书,此外,产品在达到医疗级应用的同时,还要考虑怎么做得更便宜,更易用。这意味着团队不仅要能连续开发产品,还要有医学的背景。 互联网可以把用户积累起来,未来健康管理平台并不是单纯靠硬件赚钱,而是将治病转化为预防,因为治病的成本费用是预防的七倍。所以未来这些移动医疗设备会有服务性的盈利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以互联网方式聚集、改造医生和医院资源? 孔强:问诊平台聚集的是医生资源。根据医生群体的不同定位,运营方式也不一样。轻问诊的模式现在挺多的,但是我们不投轻问诊平台,而是更看好聚集专家医生的问诊平台。因为从用户诉求上来说,普通医生和专家医生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是要做到深度问诊并不容易,如何将专家级医生聚集起来?一是从细分的垂直领域切入,比如高血压、心血管病这一类慢性病,做精做细;二是和一些线下医院合作,医院目前也在解决其盈利模式的问题,改变“以药养医”的情况。此外,医院本身就有系统信息化提升的需求,同时又有管理机构考核、药品改革、降低成本等压力,所以医院这方面的诉求非常明显。 数字医疗前景广阔 证券时报记者:秉鸿资本已经投资了十余个数字医疗的项目,这些项目之间会进行怎样的协同? 孔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数字医疗会是一个万亿市场。目前来看,整个数字医疗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各个细分领域发展速度不太一样,我们投资时会进行差异化的布局,且投资的项目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换。对于其中用户群比较相近的项目,可以进行用户的互换;有些做移动医疗设备,本来是对接个人的产品,也接到医院去了。除了合作,未来这些企业之间也可能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 实际上,国内外数字医疗投资都很火热,国内更偏重于模式应用的创新,比如建立健康管理平台,医院与病人的交互平台;而国外更偏重技术、药品、新药的创新,国外的信息升级比国内完成得要早。 总体来说,这个行业有其制度的壁垒和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所以我们选择创业者时会看重其医疗行业背景。投资数字医疗行业的风险不可忽视,因为该行业毕竟关系到国计民生,包括政策的变动、新事物普及的程度,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需要密切关注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