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精细化
走进社区主动筛查慢性病
量血压、测血糖、测血脂……思明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为辖区65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工作,通过体检,可以初步筛查发现慢性病患者,进行登记、随访,确认后纳入慢性病规范管理,之后由全科团队责任医生与居民签订保健合同,实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对于这项服务,居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截至目前,思明区抽样3343人开展社区诊断,全区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18.2%、糖尿病患病率6.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9.1%、肥胖患病率8.5%。依托辖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思明区建立了信息数据库和慢性病死因及危险因素监测系统,摸清思明区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行动措施。
在诊疗、体检等过程中,思明区主动发现高危人群,辖内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定期体检率达100%,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达到86.73%。积极推动思明区已婚低保妇女“两癌”筛查工作,2011年以来共完成低保妇女筛查1861人,筛出患病人数766人,早诊断率为100%,疾病筛出率41.16%。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思明区定期随访,建立了29个慢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慢性病人在全科医生的指导下,依靠健康自助检测站、《健康管理手册》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现了筛查、治疗和管理三同步。
3
智能化
“健康小屋”让居民自己动手体检
家住镇海社区的张女士上午买菜后,路过社区的“健康小屋”,顺便量一量血压,并和义诊的医生聊聊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获取健康提醒。她说:“随时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挺安心的。”
去年以来,思明区五个社区试点推出“健康小屋”,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今年,思明区将再投入360万元建设27个“健康小屋”,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一些基本的健康服务。以后,市民在“健康小屋”就可以自己动手体检了。
依托厦门市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思明区实施“医院-社区”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全覆盖,区疾控中心、各基层医疗机构与全市所有区级以上医院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病人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提高对人群疾病和高危人群的发现及管理率。
在就医用药上,思明区为慢病社区康复创造条件。比如,延长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一次处方用量至30天,增加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30种,使慢性病药物种类与大医院更加接近。
此外,思明区积极推进社区医生主动服务。组建社区医生团队,实行片区责任医生网格化管理,推动服务流程由被动的门诊服务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与门诊服务相结合,服务对象由服务户籍人口为主转变为服务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服务模式由“重医轻防”转变为防治结合,服务重点由疾病诊疗转变为健康管理。
4
长效化
288个健身团队实现社区全覆盖
如何远离慢性病?思明区倡导的是一种全民健康的生活。全区25家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单位、餐厅、食堂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以点带面,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走向深入;在城区主干道路口设置大型户外宣传广告牌,在街道社区的健康步道设置宣传专栏,在户外电子显示屏滚动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随处可见思明区关于“健康生活”的宣传;各种健康生活的海报、折页、小册子、读本等资料发放到辖区居民的手中,实现健康教育宣传全面覆盖。
为了让更多人走出家门,享受运动和健康,思明区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魅力厦门·健康思明”系列文体活动。
目前,全区腰鼓队、广场舞、门球、太极拳等各类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达到288个,实现社区全覆盖;大力推广工间操活动,全区38.1%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辖内各行业、系统每年举办大型文体活动达60多场次,如军警民拔河系列比赛、万人健步行活动、健身秧歌比赛。而开展“8·8”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思明区第十届运动会、厦门国际海洋周——思明区沙滩体育节、“厦门风”千人广场舞、第三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更是将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推向新高潮。
今后,思明区将以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创建为契机,持续打造美丽思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幸福指数。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戴俊生
陈晓鹭 黄清香 陈沁
咨询热线
18150908903